一、本课题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和与水发生反应。同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介绍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课题教学难点。关于一氧化碳,教材主要介绍了它的可燃性、毒性和还原性。
本课题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教材介绍了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奥秘,以讨论的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另外,本课题还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教材中的“调查与研究”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充分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建议如下:
1.如果【实验6-3】中制取的二氧化碳的量不足以供【实验6-4】、【实验6-5】用,可以多制几次。
2.关于温室效应的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课前──教师布置教材中的“调查与研究”;课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课后──同学设计制作黑板报、宣传栏等,或撰写关于温室效应的小论文(如《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等)。
3.一氧化碳的毒性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可以在教学中讨论的基础上作以下扩展:
(1)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是怎样的?
(2)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3)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
(4)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
4.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穿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例如,干冰升华吸热,因此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因此可用于冶金工业,等等。
5.本课题实验较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实验的功能,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要注意:一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应由教师演示,并且在通风橱中进行,以免发生危险。
6.本课题中的家庭小实验是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这个实验带有探究性。另外,也可以用水壶中的水垢代替鸡蛋壳进行实验。
三、实验说明和建议
1.实验【6-4】
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倾倒二氧化碳时,集气瓶口的玻璃片不要拿掉,只需露出瓶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并缓慢倾倒,使二氧化碳气流沿漏斗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空气自下而上排出,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能取得满意的实验效果。
2.实验【6-5】
二氧化碳使石蕊溶液变红的实验,可以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石蕊溶液,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几滴醋酸,在第二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第三支试管的石蕊溶液留作对比。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它遇酸变成红色。
(2)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可以跟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碳酸。
接着,再把盛有醋酸和碳酸的试管加热,观察石蕊溶液颜色有无变化,通过讨论和分析,可以得出碳酸受热时的不稳定性。
3.实验【6-6】
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不容易观察到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淡蓝色火焰。建议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一氧化碳,用火柴点燃,可以看到清楚的淡蓝色火焰。燃烧完毕时用玻璃片盖好,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进行振荡,可见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4.实验【6-7】
制备鸡血的稀释液时,可首先向烧杯中加入100mL 4%的柠檬酸钠溶液,作为血液的抗凝剂。然后倒入新鲜鸡血,搅动,使鸡血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即得到暗红色的全血(指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将全血和蒸馏水以1∶30的比例稀释,即可进行实验。实验时,可以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 鸡血稀释液,其中一支试管内的血液作对比用,向另一支试管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可以看到血液与一氧化碳接触后变成鲜红色(樱桃红)。本实验不宜直接使用全血,将全血和蒸馏水以1∶30的比例稀释,实验效果最好。另外,必须连续不断地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5.实验【6-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需用的一氧化碳量较大,最好预先制得并收集在储气瓶里或塑料袋内,储气瓶如图6-10所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简易装置如图6-11所示。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全文
本站初中在线http://www.789zx.com所有资源都可免费下载不收取任何费用,欢迎您下次再来。